在我靈魂的版圖中,“廉”宛如一朵圣潔的白蓮,恰如周敦頤筆下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漣而不妖”所精妙描繪的那般。它那修長的莖葉于渾濁的水中肆意舒展,如靈動的舞者,在困境中依然保持著優(yōu)雅的姿態(tài)。
憶起童年時光,“廉”于我而言,是碗里不剩一粒米的珍惜,是作業(yè)本正反兩面都要寫得滿滿當(dāng)當(dāng)?shù)墓?jié)儉,是用洗完菜淘完米的水澆花的物盡其用,這些看似平凡至極的小事,滋養(yǎng)著我對“廉”的最初認(rèn)知,讓“廉”的理念在心底生根發(fā)芽。
每至清明節(jié),在緬懷英烈的時刻,那些塵封在歷史檔案中的動人故事總會浮現(xiàn)在腦海:某烈士犧牲之際,衣袋里僅有一枚銅紐扣和半塊未吃完的窩頭。他本有機會帶著繳獲的金條遠走高飛,但他卻毅然決然地選擇留在戰(zhàn)火紛飛的土地上,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守護百姓的糧倉。這一抉擇,比任何誓言都更能觸及“廉”的本質(zhì)——它不是清高者的孤芳自賞,而是源于一顆滾燙的赤子之心,是對人民最深沉、最無私的愛與忠誠。
那些鐫刻在紀(jì)念碑上的名字……他們,哪一個不是將自己的寶貴生命化作清泉,去滋潤大地;哪一個不是拒絕了高官厚祿的誘惑,甘愿為了百姓的炊煙化為灰燼。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,生動地詮釋了“廉”的崇高境界,他們的精神,如璀璨的星辰,照亮了歷史的漫漫長路。
當(dāng)我加入黨組織的那天,面對鮮紅的黨旗莊嚴(yán)宣誓的那一刻,我對“廉”有了更為深刻且神圣的理解。此時的“廉”,已不再僅僅局限于獨善其身的清白操守,更是一種沉甸甸的責(zé)任,一種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(wù)的堅定不移的信念。
在我心中,廉是一種力量,一種信仰,一種傳承。它是我們民族精神的瑰寶,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傳統(tǒng)美德,歷經(jīng)歲月的洗禮,依然熠熠生輝。在新時代波瀾壯闊的征程中,讓我們將廉潔的精神深深地內(nèi)化于心、切實地外化于行,從自身做起,從點滴小事做起,攜手共進,共同營造一個廉潔、和諧、美好的社會環(huán)境。因為,唯有廉風(fēng)勁吹,我們的生活才會處處充滿溫暖的陽光,我們的未來才會更加光明燦爛。